3月23日晚,央視《新聞聯播》聚焦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首個重大項目——引江補漢工程,對施工單位運用數字孿生智能建造中心等科技力量為水利工程建設賦能進行報道。
據了解,引江補漢工程數字孿生智能建造中心能夠提前預警、預判施工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圍巖異常變化、突泥涌水等情況,確保施工安全與高效。截至3月24日,位于丹江口市境內的引江補漢工程出口段輸水隧洞已掘進1335米。
智能裝備賦能 工程建設盡顯“科技范”
春分時節,江霧茫茫。在丹江口市漢江右岸,引江補漢工程出口段輸水隧洞建設如火如荼。每一寸管線的鋪設、每一段隧洞的掘進,都飽含著建設者的辛勤與汗水。
全長194.8公里的引江補漢工程從長江三峽庫區引水入漢江,終點位于丹江口水庫大壩下游漢江右岸安樂河口,建成后每年可以向漢江補水近39億立方米。該工程對充分挖掘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輸水潛力、增強漢江流域水資源調配能力、進一步提高對北方受水區供水穩定性有著重要作用,是“十四五”期間構建國家水網的重要工程。
引江補漢工程出口段輸水隧洞全長5085米,過水洞洞徑10米,最大埋深209米,具有大埋深、大洞徑的施工特點。
該隧洞所處位置以丘陵地貌為主,隧洞施工將穿越軟巖大變形、斷裂帶、高地應力、高水壓等復雜地質,可能遭遇突泥涌水、強巖爆、有毒有害氣體、高溫嚴寒等,復雜地質伴隨高安全風險,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工程建設進度。
循流而下,易以至;倍風而馳,易以遠。面對重重挑戰,施工單位中國水電五局秉持科技賦能、創新驅動的理念,采取一系列先進施工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加大大型機械和智能化設備投入,引進大跨度全液壓棧橋、信息化智能襯砌臺車、三臂鑿巖臺車等施工重器,全方位提升信息化工裝水平,成功克服困難,超額完成既定建設任務。
在智能裝備賦能下,引江補漢工程建設提速增效。3月23日上午,記者走進隧洞施工現場看到,伴隨著機器轟鳴聲,三臂鑿巖臺車在電腦定位系統的輔助下,實現開挖自動定位和精確鉆孔,在隧洞掘進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維激光掃描 隧洞施工充滿“安全感”
針對洞內施工可能遭遇的強巖爆和有毒有害氣體問題,施工方完善應急救援預案,開展防汛、消防、突泥涌水等應急演練,并配置先進的防護設備和檢測儀器。
引江補漢工程建設管理三部工程處處長蔡連利介紹,通過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和自動化定位系統,在復雜的地質條件下精確控制鉆孔位置和深度,大幅減少人工操作的誤差和不穩定性,有效應對軟巖大變形、斷裂帶等復雜地質環境帶來的挑戰,顯著提高開挖質量和效率,降低了安全風險。
“除此之外,集混凝土澆筑、振搗、養護等功能于一體的信息化襯砌臺車,通過實時監測與智能控制系統,能夠精準控制混凝土襯砌的質量與厚度,確保隧洞結構安全穩固?!辈踢B利說,尤其在穿越高地應力區域及長距離有壓引調水隧洞的情況下,其優異的表現極大保證隧洞襯砌質量,有力提高工程整體進度。
施工方通過對巖石物理力學性質的研究分析,科學選擇“短進尺、弱爆破、強支護、勤觀測”的施工原則和精細化爆破方案。與此同時,加強通風排氣設施建設和有害氣體監測報警系統布置,切實保障作業人員的生命安全。
創建“綠色工地” 打造工程建設“新樣板”
如何傾力打造引江補漢工程的標桿?建設單位積極踐行“綠色工地”理念,全面升級施工設施與技術手段,在工地現場建立高效、環保的全封裝拌合站,實現從原材料存儲到混凝土生產全過程封閉管理,有效降低噪音和粉塵污染。
同時,配套建設先進的砂石骨料篩分系統,利用智能化設備對砂石進行精準篩選和分級處理,確保工程材料質量可靠性和使用效率,為高質量推進工程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不僅如此,在距離出口段施工隧洞200米的地方,中國水電五局建設數字孿生智能建造中心,通過實時數據采集、分析和可視化呈現,將實體工程與虛擬模型緊密結合,實現對施工現場的全方位、全天候監控及精細化管理,極大提升施工過程中的決策科學性與作業效率,有力推動“智能化工地”建設。該數字孿生智能指揮系統能夠提前預警、預判可能遇到的圍巖異常變化、突泥涌水等情況,確保施工安全高效。
江河“牽手”織水脈,長河泱泱澤萬方。引江補漢工程建設者用行動踐行質量安全高于一切的理念,以嚴謹的質量管控體系與安全防護措施保障工程安全高效推進,構筑堅不可摧的輸水“生命線”。(記者?朱江?通訊員?何磊)
【打印】 【關閉】 |
瀏覽次數: |